外表似乎看不太出個性內向或外向,但若從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是可以看出端倪的!舉例來說,心理學家布萊恩利特爾(Brian Little)最新著作《我、我自己和我們》(Me, Myself, and Us: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and the Art of Well-Being)在書中闡明個性內向的人在參加重要會議及事件前,最好不喝咖啡免得誤事。
作家蘇珊坎恩(Susan Cain)在她2012 TED演講《內向者的力量》重新詮釋了內向,並指出內向和害羞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她提到羞怯是畏懼社會的評判,但內向的定義比較跟一個人對於外界一些刺激或互動的反應有關,特別是對於社交上的刺激。儘管社會中還是充斥著許多性格內向的人,然而社會結構上卻幾乎是為了迎合個性外向的人,不論是開放式辦公室空間、吵雜的酒吧或是我們的教育系統。根據瑞士著名精神分析學家Carl Jung認為,內向的人在過度多刺激的環境中會特別明顯也特別脆弱。但是,這世界上也並沒有所謂的絕對內向或絕對外向。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究竟內向的人到底是像什麼樣子!
#1 他們會神隱在人群之中。
蘇珊在TED演講中提到「我們到達了20世紀,在此同時,我們進入了歷史學家所說的『個性文化』。我們從農業經濟到全球化企業,人們全都從小鎮搬往大都市,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必須向一群陌生人證明他們自己。」
在這環境下成長的人們,總是過度喧嘩、吵雜,不但容易耗盡自己的精力,也容易過度刺激內向者。他們最終會感到環境孤立他們的身心,也會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容身之處。
#2 深談能使他們重生。
當多數外向人們樂於互動時,個性內向者常常對互動感到害怕、無聊、甚至是消耗他們的能量。對內向者而言,他們並不熱衷於頻繁的交談,他們寧可扮演著安靜的傾聽者。
#3 內向者寧可站在台上暢所欲言,對台下的交流卻束手無措。
根據權威演講者珍妮芙凱威樂博士提到的至少有一半演講者天生就是個性內向的人!她知名的著作《安靜的影響》(Quiet Influence: The Introvert’s Guide to Making a Difference) 這本書說到內向者只是充足地準備並發揮強項而已,事實上有許多成功的表演者是內向的人。
#4 他們雖然容易分心,但很少感到無聊。
如果你想毀了內向者的注意力,最好的方法是過度跟他們互動!他們在過度擁擠的人潮中或是開放的辦公室空間,會特別感到心煩意亂。
但是當他們感到平靜安和時,他們可以花上好幾個小時做自己喜愛的興趣或鑽研最喜歡的書!
#5 內向者很容易找到能獨立又重細節的創意工作。
對內向的人而言,要自處或是融入小團體都是很自然的事情。無論是要做決定或是解決問題,他們常深入鑽研工作,且能獨自完成。因此他們比較喜歡這些能夠獨立完成的工作,像是作家、自然科學家、幕後人員,這些能夠排除他們不喜歡、或是會讓他們分心、需要與人社交的工作。
#6 當被人群包圍時,他們總是能讓自己像個局外人。
內向的人不僅在人群中感到不適,也會盡量身處邊緣來調適自己的不適。美國心理學期刊《Psychology Today》的專欄作家蘇菲亞(Sophia Dembling)曾表示:「我們會坐在一個隨時可以簡單開溜的地方。」
#7 絶不輕易開口說話,深思熟慮後才會分享他們的意見。
內向的人不但習慣盡力做好聆聽者,三思後才說出口也是他們的天性,外向的人多是直言直語。然而內向的人較安靜,但他們要開口說話時,通常會分享更有深度的內容。
#8 不易被環境左右。
一份2013研究表示內向者和外向者在面對環境時,他們大腦機制裡分泌的多巴胺 (dopamine) 十分不同。外向者總會因為環境而感受到強烈的多巴胺,但內向者卻相反。
#9 內向者不愛接聽電話。
內向者不愛接聽電話很大的原因是討厭突如其來的鈴聲打斷他們當下的工作或思緒。甚至,他們會直接把電話轉到語音信箱直到他們準備好了才回撥,這是個性使然,並不是他們討厭你啦!
#10 當他們沉默時表示他們需要獨處。
蘇珊表示:「對一些人而言,獨處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每個內向的人都有對於刺激的忍難極限。一名知名部落客曾提到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像是裝滿能量的杯子,對內向者而言,社交會耗盡他們的精力,但外向者則反之。
來源:Huffington Post
看完這10種內向者的相處模式,你是不是更了解內向的人在想些什麼呢?如果以上也講出了你的心聲,就快分享你的朋友們,讓大家一起更了解內向的人吧!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