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的1985年,年輕的馬雲第一次來到澳洲,那也是他第一次出國,「那段旅行時光讓我首次發現了中國之外的世界,是我人生的轉折點。」1980年中國改革開放,歡迎了一批來自澳洲,由澳洲中國友好協會組成的代表團,行程主要是中國幾個重要城市,包括杭州。莫利 (Morley) 一家人也在代表團之中,父親肯 (Ken Morley) 是剛退休的電子工程師,母親是茱蒂,一同前來的還有莫利家的3個孩子大衛、史蒂芬和蘇珊。
一家人在西湖邊的公園遊玩時,一個年紀和大衛相近的中國男孩微笑走來,用略為生疏的英文和他們打招呼,他介紹了自己,想練習新學的英文口說,聊了幾句後馬雲和大衛約好之後要再來公園這碰面。
這家人萬萬沒想到,這位十幾歲的中國男孩帶來的友宜,將綿延幾十年。
來自中國杭州的馬雲,和來自澳洲的大衛就這樣成了筆友。莫利一家人回國後,馬雲定期與大衛及大衛的父親肯通信,並在信中像大衛一樣稱肯為「父親」。肯會在信中糾正馬雲的錯誤,並建議馬雲「把字距加大一點」,這樣一來就能把糾正寫在空白處,讓馬雲獲得更好的英文學習。他們就這樣持續寫了5年。
5年後的1985年,馬雲當時21歲,經過許多努力後終於考進杭州師範大學,被選為學生會主席和杭州市學聯主席。同年暑假,肯邀請馬雲來澳洲遊玩,而當時的馬雲從未想過可以到中國以外的國家走走看看,因為在當時持有護照是件非常稀有的事情。
馬雲在肯的鼓勵之下雖然成功申請到了護照,迎面而來的卻是一連串閉門羹,由於當時的澳洲簽證通常只發給政府公務、探親或留學人士,馬雲連續7次被拒發簽證,以致已經在北京某個地下室住了一週的他已經幾乎把錢花光。肯為了讓馬雲能夠成行,特地前往紐卡索市政府向澳洲駐中國大使館發電報說明情況。而依舊不放棄的馬雲再次來到大使館,看見一個老外便直接上前說:「我已經在這裡待了一個禮拜,這是我最後一次機會,我希望能申請到簽證,我想跟你認真的談一談。」
對方問「你想談甚麼?」馬雲回答「我已經被拒簽了7次,等了一周。我已經沒有錢只得回去,但至少得讓我知道為什麼被拒絕。」於是馬雲跟他講了他在西湖遇到肯一家人的故事。「他說你再待三天試試吧?我說不行。他說你再待30分鐘?這個人最後說,『你真的想要這個簽證嗎?我5分鐘後給你。』」肯的努力協助和馬雲永不放棄的毅力,終於讓簽證通過了。於是馬雲踏上了這場改變人生的旅程。
32年後的馬雲回憶道:「(1985年) 在紐卡斯爾的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關重要。我出生在中國,100%是中國製造,也從未離開過中國。但來澳大利亞改變了太多過去的認知,我開始覺得必須得用自己的頭腦去判斷去思考。在那接下來的10年,我都在想中國需要改變,我們需要更開放的思想,我們要用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事物。」
到了澳洲紐卡索的馬雲,驚訝發現公園竟然有很多人在打太極,那是他最喜歡的運動。
他到紐卡索郊區的一間會館,為當地的太極拳愛好者們表演了他之前學習的醉拳和猴拳。
在澳洲期間,他也初次學會了澳洲式英語。
馬雲與莫利一家人的情誼,隨著澳洲行漸漸加深了。馬雲回國後,有次肯帶著史蒂芬 (次子) 回訪杭州,由於父母家沒多的房間,馬雲只好安排莫利父子住大學宿舍。
多年後的史蒂芬回憶起:「我們在馬雲家裡吃晚飯,然後再騎車回學校。馬雲一直忙著為我們做飯,讓我們覺得很受優待。」
馬雲放假時,帶著莫利父子去鄉下遊歷,回杭州的那晚,馬雲還擺了一桌酒席款待他們,並邀請當地的一些貴賓作陪。
肯得知馬雲的大學生活面臨很大的經濟壓力,生活費讓父母很為難。於是肯再次幫助馬雲,「每隔6個月,我會寄一張支票給馬雲」。兩年多來,肯一共寄了2百塊澳幣 (約台幣5600元) 給馬雲,如今馬雲表示這段付出「已經無法用任何語言形容」。
這段友宜持續了24年,2004年9月,肯去世了,享年78歲。40歲的馬雲十分難過,肯對他來說形同第二個父親和導師。他遺憾地說,自己曾經計畫有天能和肯一起搭乘西伯利亞鐵路旅行。肯的兒子,也就是馬雲年輕時的筆友大衛表示:「這種想法現在看來太渺茫了。以馬雲現在的身份,想像普通人那般出遊可能很難。不過我想,終有一天,我會代替父親來實現馬雲的這個想法。」
今年2月3日,馬雲透過馬雲公益基金會拿出2千萬美元,為澳洲紐卡索大學創立了Ma-Morley獎學金計畫,這也是該校有史以來收過最鉅額的捐贈。馬雲表示,這項獎學金將鼓勵「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這個世界,經歷它、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它的人們」。大衛則代表家族發言致謝:「如果我父親還在世,看到馬雲為紐卡索大學的捐贈,致力開創一個美好的未來,他一定會非常驕傲和感動。」
來源:北京新浪網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