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台灣中部山區發生規模7.3的強烈地震,造成兩千多人罹難,是我國戰後時期傷亡最慘重的自然災害。今年剛好是921地震滿25週年,專家經過多年的調查,指出台灣「有3區」地震數量雖少,但可能累積能量,未來不排除發生規模7.0強震。
翻攝自維基百科,下同
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教授吳逸民及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楊耿明等研究團隊共同編撰了《台灣地震帶》專書,彙整30年地震數據,探討各地震帶的活動特性。
陳文山表示,台灣地震集中在東部及其海域,約占一年地震7成、西部占約2成多,雲嘉南近年地震較多,往北的桃竹苗與中彰投、往南的高屏數量明顯較少,但有許多活動斷層分布在該處,地震頻率應相當。
陳文山進一步說明,雲嘉南有近9萬次地震,中彰投與桃竹苗僅8千多次,相差近10倍;高屏僅4千多次,相差近20倍,「地震少不見得是好事,可能持續累積能量,未來可能發生規模較大地震」,言下之意,居住在桃竹苗、中彰投、高屏3區等民眾,必須稍微留意。
921地震教育園區,翻攝自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
此外,陳文山補充,新竹有新竹斷層與新城斷層,新城在200多年前發生過大地震,但新竹斷層近期沒較大能量釋放,但沿線通過市區,還有9所學校,「若發生地震的位置更可能在竹科,震動力量會很大。」
對此,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直言,《台灣地震帶》的調查方法與工具與政府有異,故數據不同,「但台灣本就位於地震好發區,此書以災害角度提醒大眾,平時仍須加強防災準備。」
翻攝自風傳媒
偶最怕地震了...
(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